中州颐和园/北国小西湖:百泉

游记 9 月前 阅读 834 次

​​百泉景区位于辉县市西北二公里的苏门山南麓,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素以秀水青山、古迹名胜享誉中州。是河南省最大的、保护最好的古园林建筑群。素有“中州颐和园”、“北国小西湖”的美誉。

百泉湖开凿于商,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,因湖底泉眼无数而得名,又因泉水自湖底喷涌而出,累累如贯珠,故又名珍珠泉。泉水甘冽,清澈见底,志书上有“甘泉之父”的称谓,面积3.4万平方米。历代名人在此游览、隐居,留下了无数赞美百泉的诗词歌赋。众所周知的魏晋时期的孙登,北宋时期的邵雍,大文学家苏轼,元朝王磐,明末清初孙奇逢以及清乾隆皇帝,留下啸台、安乐窝、饿夫墓、三碑亭、清晖阁、卫源庙、孔庙、邵夫子祠等名人遗址。

百泉历经开凿,清乾隆十五年,绕岸砌石,成一长方形泉湖,湖中心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径,曲曲折折,将湖中的亭阁小桥联在一起。钓鱼亭、湖心亭、南大厅、下马亭、课桑亭、涌金亭、喷玉亭、灵源亭、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湖畔,独具匠心地玉立在湖间,玲珑秀丽,煞是好看。

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四千多项目里,辉县百泉是2001年第五批当选者。这可能是独一无二以“泉”命名的全国重点文物。事实上,它是一组依湖而筑的古建筑群。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织,相互渗透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
百泉位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心西北五华里的苏门山南麓,因湖底遍布泉眼,故名百泉,泉水自地穴迸出,累累如贯珠,又名珍珠泉。百泉早在三千年前殷商即行开凿,清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为防泄水,绕岸砌石,成一长方形泉湖。湖水面积三万四千多平方米,最深处达三米,水温常年二十度左右,冬暖夏凉,湖水四季碧绿,清冽纯净,湖内鱼来蟹往,荇藻交横;湖畔亭台楼阁星罗棋布,曲桥相接,湖周古柏参天,绿柳婆娑,山水楼台交相辉映,景色如画。

百泉吸引了先贤的目光。祖先洒脱而自然的天性,自然会爱上这块山水。百泉湖畔,于是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,沿湖而立,玲珑剔透。

从东华门入内,首先看到课桑亭、下马亭。

游客中心原为接官厅,功能倒和现在有些相似,是迎接前来休假的官员所用,总之是服务性建筑。

斑驳的丹青。

卷棚副阶。

怀乡亭。

重檐翘角。

跃进亭。

跃进亭藻井。

跃进亭。

船房。

清晖阁。始建于元,原是元朝郭子忠的花园,置小亭。明万历二十年(1592)县令纪云鹤改建为阁楼,名“清晖”。后多次重修。

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中高高矗立的“人民百泉”碑,镂刻着百泉饱经沧桑的履历。

从左至右,是邵夫子祠、卫源庙、涌金亭。宋代理学家邵雍长年在此讲学,设祠于此。百泉又是卫水之源,故有卫源庙。

放鱼亭。石柱上有楹联:万顷田畴四时画景,千家砧杵五夜泉声。

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,挥毫疾书“苏门山涌金亭”六个大字。书体楷行柔中藏锋,令人称赞不已。

卫源庙横匾。始建于隋,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均有整修。

卫源庙宫殿式山门,进深两间,分列四大金刚。

山门两侧钟鼓楼。

钟鼓楼檐角。

山门后中轴线置拜亭。   

拜亭后有清晖殿,为明代重修,是百泉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建筑。

大殿横匾:灵源昭瑞。

补间斗栱。

檐柱上承横枋,并无斜梁伸出,飞椽直接落下,古建中不常见。

转角科。

苍劲雄健。

这样的生命是有价值的,有为而长久。

五踩斗栱。

龙头垂柱。

苏门山腰有孔庙一座,建于明成化年间,清宣统二年增“戟门”和“子在川上”石坊。

子在川上。

正当我聚精会神赏览之时,两名少年站在一旁,非常失落,顿足道:这里不是孔子庙,是庄子庙。原来,他从左向右念这字匾,把“子在”错认成“庄子”。

行龙。

戟门。

大成殿及东西两庑。

大成殿,纯石结构。

辉县百泉,全国重点文物

脊饰。

大成殿内为孔子和四配之神像,屋面为圆拱顶。

百泉湖开凿于商代,成熟于唐宋,完备于明清,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。历代名人在此游览、隐居,留下了无数赞美百泉的诗词歌赋。众所周知的魏晋时期的孙登,北宋时期的邵雍,大文学家苏轼,元朝王磐,明末清初孙奇逢以及清乾隆皇帝,留下啸台、安乐窝、饿夫墓、三碑亭、清晖阁、卫源庙、孔庙、邵夫子祠等名人遗址。

百泉由苏门山和百泉湖组成。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,是万仙山根部向东延伸到这里形成的一座山头。而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延着万仙山的石隙缝间向东挤压而来,到达苏门山时,从山南麓的石窦中向上仰天喷出,就形成了这碧波荡漾的百泉湖。

百泉湖畔,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,始建于元的清军阁,四周翠柏环绕,雄伟壮观。"涌金"、"喷玉"、"灵源"、"放鱼"、"洗心"、"下马"诸亭沿湖而立,设计古朴,造型玲珑剔透。其中:以"涌金亭"为最,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,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,挥毫疾书"苏门山涌金亭"六个大字。书体楷行柔中藏锋。

卫源庙位于湖北岸,依山傍水而建,是过去祭祀河神的地主,该建于隋,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均有整修,庙中有清军殿,为明代重修,是百泉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建筑。

湖东北有碑廊一处,系1974年修建,搜集散失的北魏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碑刻壁画142块。有宋崔白的布袋僧像,苏轼在题记称"妙乃过吴";宋岳飞的四幅石屏;元赵子昂"玉虚观碑"、盘谷序碑;明唐寅的扇面碑;清乾隆的亲笔御碑、清郑板桥、王所宾的壁画,都是历史珍品。

苏门山系太行山支脉,与百泉并誉。山上翠柏茂密,许多古迹掩映期间,景色奇异有趣。山顶有啸台,是魏晋时孙登隐居长啸处。孙登字公和,号苏门先生,土窑居之,夏则编草为裳,冬则披发至腹,擅长啸,好易读,扶一弦琴,人见之与语不应。有村人将其高高抬起抛入湖中,观其怒,登从水中爬出,大笑而去。竹林七贤中的稽康曾从游三年,问其所图,终不答。山腰有孔庙一座,建于明成化年间,清宣统二年增"戟门"和"子在川上"石坊。山右角有一院落,绕以周垣,表以重门,院内树荫蔽日,碑碣林立,名曰"安乐窝",是宋代理学家邵雍的故宅和讲学处。下有长生洞,东有"饿夫墓"。

评论(0)

发布评论

相关文章